中華民國101年03月04日星期日,天氣:陰雨轉晴,地點:臺北市
上週A區(B棟)筏式基礎鋼筋已開始組立,B區(A棟)則因天氣關係而未鋪設PC。
本週在B區也展開工作面後兩區都已實質進入〝築大底〞的階段,也就是筏式基礎的作業;這個工地的基礎高有60公分,地樑高則為200公分,基底總高260公分;有興趣的農友可以參考破碎機與岩盤的破碎作業這篇畫的圖。
#01 吊車正將鋼筋自構檯吊掛起,準備從B區南側投入孔投料
#02 B區的工作面已展開,也可以看到組立中的地樑;吊掛長鋼筋至地底不甚容易,來來回回看它和支撐鋼樑碰撞了好幾回
#03 B區南側(日後車道出入口正下方)鋪好PC的狀態,目前也已在進行FS鋼筋組立
#04 這邊是比較接近A區的地方,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地樑組立進度大於B區;這個建案的地下室共有四層樓,地樑高度即為日後地下四樓樓地板的位置。
#05 信譽、品質良好才是企業生存之道,提供此間營造商鋼筋的包商即為一例;在長久商譽經營下,該包商幾乎已是此間營造商的固定合作對象,或許會計學上的"商譽(G.W.)"名詞太繞口,講白話就是"口碑〞二字。
#06 南側工區,已不若之前階段的塵土飛揚
#07 一直對那些防水布存在的目的深感好奇,今天請益了現場人員,原來當初支撐作業時型鋼與預壘樁體間多少都會留下縫隙,為了讓兩者間更緊實與密合,因此在其間填入水泥,但畢竟支撐鋼樑日後會拆除,為了不破壞到預壘樁體,才會在其中鋪上防水布阻隔。
接著我又問到中間柱為何需切除而不保留,讓它直接被包覆在結構柱中間?之前就已提過這建案並非SRC結構,這些中間柱存在的目的只是用在地工假設階段支撐土方用,與日後RC結構柱並無關聯。不過先前也提過這案子的中間柱會切除保留基底的部分,那麼何時會是切除的時間呢?時間大致是在一樓底板完成時(中央構檯部分則會待構檯撤場後才切除)。不同於拔除的作法,灌漿時會在其下留下預留孔,日後就從預留孔執行切除作業。
許多營造商為了省成本(其實就是想賺更多),在地下室完成後是左搖右晃的以機械蠻力將中間柱拔起,雖然會再回填水泥,但拔除過程的震動委實會造成大小不一的裂縫,而地下水因為壓力的關係就會從這些隙縫(脆弱處)逐漸滲出導致日後的地下室"冒水";這個建案則在中間柱打入過程中先進行灌漿,然後才是插入,讓它在乾固過程直接與週遭土壤緊密接合,大幅減少隙縫的產生。
#08 對喜歡做模型的阿嘉而言,工地內有許多畫面都可做為日後場景的元素
#09 這張是地樑鋼筋與左手食指做比較
#10 工區北側,底下也正有一群忙碌的師傅在組立鋼筋
#11 家父在一次閒聊過程中和我提到,傳統房子在起造時為了避免土壤濕氣反潮,地基鋪設會先放置大石頭,然後再填入小石頭,最後才是細石子與土方;那麼現代的大樓呢?現場人員說其會在基底設置一層水箱阻隔土壤與地下室,避免地下室潮濕以維持乾燥,那麼,水箱的水哪來的?其包括了消防用水、化糞池水與汙水。
#12 北側B區FS施工情形
#13 材料吊掛一景,這算小包的
#14 北側B區下方營造商正在做施工紀錄
#15 今天發現中間柱下方有類似"裙擺"的構造,師傅會將基底鋼筋焊接其上
#16 另一次的材料吊掛作業,這包就很大包....
#17 原本在地底作業的師傅們直至聽到材料碰撞支撐鋼樑的聲音才驚覺有物品從天而降...
#18 吊車的型號--TG-500M,之前迷上挖土機,在尋找1/50比例的金屬模型時發現吊車的選擇更少,吊車明明在工程上很重要啊,為什麼模型反而不多咧?!
#19 上週就運抵的模板,但尚未看到它們發揮作用
#20 南側A區東邊處的FS鋼筋組立情形,地樑、結構柱等鋼筋組立明顯較多,水電用PVC管也見埋設
#21 上週看到被鋸成一根一根、兩側用塑膠袋與膠帶封住的PVC管這週大量地被運至地底
#22 北側A區東邊處FS鋼筋組立情形
#23 工務所前下方的FS鋼筋組立施作情形
#24 自工務所三樓俯瞰工區。感覺自土工假設階段結束後,整個施工進度就快上許多
#25 就在準備離開工地時一車載滿鋼筋的曳引車又報到囉!萬丈高樓平地起,日後大樓要穩,這階段的基底施作佔了絕大部分。下週應該可以看到水泥灌漿的情形吧?在阿嘉幼小的心靈中,那個車後一個大圓桶,不斷轉呀轉的水泥車也是很能吸引目光的"大車"之一哩....